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如何衡量一個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施工企業信息化)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黨中央面對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作出的重大決策。我國擁有1000多萬家企業,多數企業信息化基礎薄弱,水平較低,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竟爭,企業只有抓住機遇、排除阻力,強力、正確地推進各項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發揮后發優勢,加速自身改革與現代化的進程。
那么,如何衡量施工企業信息化的水平呢?
首先,施工企業信息化水平不能簡單地用企業導入的硬件和軟件的水平來衡量,而應該看企業信息化給企業帶來的實際效果。信息化帶來的實際效果越好,就證明企業信息化水平越高。
一、用數據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
1、信息技術/系統應用的覆蓋率:信息技術設備完成的業務量占企業總業務量的比重。
- 信息技術(系統)的覆蓋率=該項技術(系統)完成的業務量/企業該項全部業務量×100%
2、信息資源覆蓋率:企業內部信息資源,如國內外市場信息,客戶信息等覆蓋的范圍。
- 企業內部信息資源按照高層決策者,中層管理者和一般員工三個層次的發布范圍來分,每個范圍的覆蓋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信息資源已供給人數/信息資源應供給人數×100%;企業信息資源覆蓋率為三個覆蓋率的加權平均。
3、信息技術貢獻率:采用信息技術后產生的企業經營收入,產值,利潤的增加值。
- 信息技術貢獻率=企業產值(或經營收入或利潤)增加值/企業原有產值或經營收入或利潤)×100%
二、從實際情況看信息化水平
1、經營管理信息化
員工能否便捷的根據數據進行決策?業務場景都數字化了,如果你的員工都看不到數據、看不懂數據,肯定就完全不知道怎么經營了,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盲人摸象”。
如果你的員工看不到數據,你需要提供數據工具給他們。
如果你的員工看不懂數據,必須通過引導培訓,讓他們進入到數字化經營的時代。
這中間必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共識,就是你想不想讓員工看數據做決策,我們認為不僅是要想,是必須去做。先讓大家養成看數據習慣,你需要關注誰沒在使用平臺,為什么不使用?然后才是看數據后得到的業務理解。
2、信息化投入
在轉型過程中,企業的投入會逐漸經歷一個由“實”向“虛”的轉變過程,因此可以通過企業對于信息化投入的力度和方向來評估轉型的程度。
通常在傳統企業或者轉型初期的企業中,大量的投入被用于購買 IT 硬件產品、系統的運維。隨著轉型的深入,會逐步從硬件的購買轉向軟件和服務的購買。最終的信息化階段,企業的 IT 投入將以完全購買與企業業務發展最為密切的服務及解決方案為主,硬件變成以租代購。
在這里,對于許多信息化程度較低的中小企業而言,可以直接購買 PaaS 云平臺和 SaaS 云應用,這樣可以大幅降低前期硬件投入成本。
3、IT架構
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IT 架構的演進一般遵循:傳統 IT 架構→私有云或公有云→混合云→混合云平臺+敏捷開發,根據企業 IT 架構的類型,大致可以評價企業 IT 架構所處的數字化轉型階段。
傳統IT 架構一般指支持企業業務運營的一整套信息系統的架構,完整的IT架構應該包括:PDM、SCM、CRM等業務應用系統;OA、ERP、HR等管理應用系統;支持與運行上述各應用系統的中間件軟件、數據庫軟件、操作系統等。
新型 IT 基礎架構以云架構為核心,提供豐富的連接能力和靈活的橫向擴展能力。底層的軟硬件基礎設施通過云的形式進行組織部署,統一對外提供服務。云架構統一管理內部計算、存儲和網絡能力,優化基礎設施利用效率,并且提供統一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效率。云架構提供豐富的接口,連接多樣化的設備,提供輸入輸出能力,以便適應不同的應用。
4、數據對業務的影響程度
最為精準的方法是通過數據對業務的影響深度來判斷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企業在轉型初期,IT技術對業務的支持主要體現在數據采集與分發需求的滿足,此時數據對于業務的價值較為有限,甚至有些企業內部會因為IT系統的安裝、調試以及學習成本而產生運營效率下降的感覺。
隨著轉型的深入,技術將更多地滲透到業務流程變革與管理的方方面面,會通過業務定義、業務規范、規章制度等方面促使企業中形成數據驅動業務的體系,此時企業成員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數據對于業務效率的提升作用。
最終,當企業完成 IT 架構和業務雙轉型后,內部各部門之間數據孤島已經消除,在這一階段,數據將能貫穿整個產品周期,數據不僅會介入到戰術層面,還會充分介入到戰略層面,為企業提供顧客洞察、服務供給、數據決策、實驗創新四大能力支撐,賦能團隊快速創新和響應變化。企業也將真正成為數字化企業。
近來,“數字化轉型”成了一個高頻詞,且熱度不斷在增高。業內許多人士都在談論這個話題,大有誰不談“數字化轉型”誰就是個“落伍者”之狀。為便于在相同語境下討論問題,今天我也湊個熱鬧,以“數字化轉型”為題,談一點粗淺認識,就教于同行。